广东亚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758-3138308 / 3138299
传真:0758-3138300
联系人:朱先生 手机:13925930880
    罗先生 手机:13822686848
网址:www.yataifucai.com
邮箱:fcsy@yataixcl.com
厂址:广东省四会市南江工业园永盛路11号
  • 电动客车轻量化、高强度、安全性重大突破(图)

      2016年4月15-4月17日,“2016天津国际客车、公交车及零部件展览会”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召开,本次会议最吸引人的是山东泰汽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展出的一款新型的高强度碳纤维复合材料全车身客车,该车通过采用高强度碳纤维复合材料为车身,具有强抗击能力和轻量化,同时,能够40分钟快速充电以及1次充电续航里程高达240km,实现了零排放、无污染等优秀特点。

      抗冲击

      从正在放映的电视中看到更为惊险、精彩的画面:只见一台大客车固定在侧翻试验台上,随着侧翻角度加大,随着一声轰鸣整车随即侧翻在地面,只见所有玻璃破碎,然而车身未见任何扭曲、撕裂及变形,特别是装在该车顶部200kWh近两吨重的电池及箱体不仅完好无损,仍牢牢固定在车顶顶部,在场所有人员发出惊叹的呼声。而在现场一位工作人员正轮着大锤猛砸一块制造电动客车的车身的材料,砸后没有变形破裂。

      这是一种新型的高强度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身,不仅具有轻量化,更具有高强度。这是山东泰汽电动车辆(集团)有限公司展出的新款全新碳纤维结构电动客车。

      轻量化

      据韩国专家介绍,该展车采用超轻量,高强度复合材料车身,相比同级别车辆车身重量降低约2.5-3吨。由于车身比传统同类车轻25%-30%,11米长的大客车重量降低达到近3吨,因此在同样200kWh电池容量下行驶里程达到240公里以上,比国内大客车行驶里程超出20%以上,又因为整车重量减轻后,使得电池剩余电量在低于25%情况下可正常行驶。

      抗翻滚性

      由于整车车身采用了碳纤维结构,整体车身具有超强的结构强度,超高抗瞬间冲击能力,因此具有良好的抗侧倾性能,其侧倾角可达到38°以上,比国内同类车指标优化20%以上;由于具有较高侧倾角,因此具有了更好的抗翻滚性。

      阻燃隔离

      近两吨的电池箱体采用世界首创的顶置模式,充分证明车身的高强度性能;同时由于采用了阻燃技术,在电池箱体发生意外燃烧情况下,电池箱与车身乘客区域隔离及阻燃隔离,因此不会危及到车内乘客。

      低地板

      在换电演示中,通过专用的顶置换电用时45秒换电结束。同时该车选用低地板结构(离地最小距离150mm),使得乘客上下车更为方便,在人性化设计上具有残疾人上车辅助功能。

      超强爬坡能力

      该车具有85公里的最高时速,比国内同类型车超出30%的高速性能;同时由于重量的减轻,重心的降低,使得整车行驶稳定性,转弯惯性等一系列行驶性能得到极大的优化和提高,特别是整车爬坡性能具有28°以上的超强爬坡能力。

      达到国际标准

      在整车重量减轻25%的情况下,整车一切性能得到极大的优化提高,使得该车具有无与伦比的性能。据悉,该车一经上市,受到了日本、新加坡、香港、欧盟地区的极大兴趣和关注,于去年年底与日本三菱公司合作的三台车已通过日本各项测试,投入运营。

      据专家介绍,公司同时开发的电动客车拥有插电式、电池自动更换式、在线充电式电动客车技术,同时该公司开发了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轮毂电机,并且通过使用高强度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身实现了轻量化,具有零排放、无污染,40分钟快速充电,具备了优秀的电耗性能和大幅降低了客车运营消耗费用。而且通过车身的轻量化技术,提升了行驶安全性和乘车舒适感,为司机和乘客的安全与便利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据专家介绍,新型的高强度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客车上的成功研发,这将是客车乃至整个汽车行业的一次颠覆性革命,是汽车行业的又一个里程碑。

        资讯来自: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汽车复合材料,碳纤维材料,复合材料专业制造商--广东亚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网址:www.yataifucai.com

    +详细阅读+发布日期:2017/11/3
  • 中国成功研制T800碳纤维赶超日本 不止一代人的努力(图)

      日前,媒体报道,一直被国外封锁垄断的T800碳纤维也在哈尔滨宣告实现了低成本国产化,其生产成本仅为国际价格的三分之一。在实现低端市场逐步替换国外产品的同时,在中高端市场上也打破了国外企业垄断。更可贵的是,根据相关单位的论文和测试结果,国产T800型碳纤维在性能上完全不输于日本东丽公司的同类产品,而在局部技术参数上更是具有一定优势。虽然今日中国碳纤维产业正处于发展期,但也是经历了风风雨雨才有今天的成绩。

      自主研发遭遇困局,技术引进折戟沉沙

      1959年,日本发明了用聚丙烯腈为原丝加张力牵伸制造碳纤维的方法,西方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商业化,随后,由于碳纤维优良的特性,被运用于民用航空和军事用途。

      中国碳纤维研究始于60年代初,但由于当时国际环境恶劣,且西方对于碳纤维这样的军民两用技术对中国高度技术封锁,加上国内资源紧张,碳纤维的相关研究工作进展相对有限。

      直到1975年,在张爱萍将军的部署下,联合20多家研究所和企业共同攻关,终于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不过,这批产品也存在一定瑕疵,比如力学性能相对国外同类产品较为有限,成本上相对国外同类产品偏高等。

      在之后的几年里,国家累计投入2600多万元,用于碳纤维的研发和生产,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国防军工的需求。但是也存在很大一个问题——在产品质量无法于日本相比的同时,成本却大幅高于日本产品,而且技术差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加上那个特殊年代对洋技术的无限顶礼膜拜,很多单位把希望寄托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某单位还承诺,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将给予资金支持。

      然而事与愿违,由于巴统条约(巴黎统筹,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国际组织——观察者网注)限制,国际上在技术方面处于第一梯队的大公司都不愿意向中国转让技术,而且即便是购买少量设备,也往往遭遇政治壁垒——上海碳素厂力图从美国引进设备的举措因美国国防部干涉无疾而终。

      因此,技术引进的对象只能从那些技术处于中下游且不够成熟的西方公司中选择。最终,位于吉林和北京的两家单位选择了英国RK公司,然而RK公司的技术虽然略高于国内,但在欧美日本却算不上先进水平。而且虽然没有明确证据表明RK公司在技术上是否有所保留,或者故意使坏,但从结果上看,很难不让人往阴谋论方面联想。

      两个项目共耗资900万美元左右,到1990年,吉林的那家单位的炭化炉始终无法正常运转;北京那家单位耗费了7年时间也未能成功,直到1993年“验收”,设备依旧无法正常运行。

      不得已,在2套引进设备均无法正常运转的情况下,最后只能当废铁卖了。技术引进的失败不仅耗费了大笔经费,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这笔学费不可谓不高昂。而且因技术引进的失败,导致和日本的技术差距拉得更大了。

      总结经验教训攻克难关

      2000年,中国碳纤维研发正处于低谷,国内只有三家单位还在勉强支撑,而且也仅仅是小批量供货以满足国防军工的部分需要。

      就在危急存亡之秋,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先生提出要发展碳纤维,师昌绪先生表示:中国的材料科技工作者解决了国防需要的成千上万种新材料,碳纤维制备技术不能突破,是材料科技工作的重大失误......师昌绪当时已近80岁了,80岁以后完全可以少管点事,但他想抓一抓碳纤维,他认为碳纤维上不去,国防安全无保证,将死不瞑目。

    中国成功研制T800碳纤维赶超日本 不止一代人的努力

      随后,成立了以师昌绪先生为组长的课题组(日常工作由李克健教授主持),负责聚丙稀腈基碳纤维发展对策研究。之后又联合多个部门和单位,多次召开会议,对过去的决策失误、研发力量分散、资金使用效率等问题做了讨论,并形成了四点共识:对碳纤维的重要性和技术难度缺乏正确估计;投资严重不足,使用严重不当;形不成国家攻关队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环境(李克健教授认为这几点共识虽然深度不够,但也大体反映了实际状况,再说过多的话,可能会影响队伍团结)。

      正是这些努力,不仅对避免重蹈覆辙意义重大,还对争取“十五”研究经费起到重要作用。之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碳纤维2个重点项目。2005年,碳纤维项目被批准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为了推进碳纤维的研究,师昌绪先生提出要集中优势力量,打破门户之别,组织国家队,研制单位控制在2—3家,建立竞争机制等措施,这些举措不仅对集中力量攻坚有积极意义,也提高了经费的使用效率,避免了“多家瓜分,各行其事”的窘境。在积极自主研发的同时,也不放弃技术引进的机会,国内引进了相当于日本东丽碳纤维T300水平的生产线(毕竟T300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东西,21世纪才引进阻碍小),对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正是师昌绪等一批老一辈科学家的极力推动,和一大批默默无闻的年轻研究人员的无私奉献,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量资金投入,以及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使中国碳纤维产业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近年来,中国碳纤维产业发展迅速,碳纤维产量稳步增长,具体情况如下图。

    中国成功研制T800碳纤维赶超日本 不止一代人的努力

      但在看到进步的同时,也要看到差距。目前,国际碳纤维市场的半壁江山被日本占据,在小丝束纤维产能上,日本企业占全球的49%,在大丝束碳纤维产能上,日本企业占全球产能的52%。

      不仅产能上有差距,在产品质量和使用用途上也有差距,目前国内还无法商业化量产可以匹敌东丽T1000的产品,在用途方面,国产碳纤维主要用于自行车、高尔夫球棒和钓鱼竿等体育休闲用品,而能够用于航天航空的碳纤维产品相对较少。

      国产T800可以替换东丽同类产品

      所谓T300、T800、T1000等称谓,其实是日本东丽公司的碳纤维型号,只是由于东丽公司在行业内的地位,所以导致其型号在媒体的报道中,无形中演化成类似于某种强度的碳纤维标杆。从中其实也能看出日本企业在碳纤维领域的行业地位。

      在集成电路领域中,三星的14nm制造工艺虽然和Intel的14nm制造工艺同属于14nm,但采用三星工艺加工出来的芯片在性能、功耗等方面与Intel的相比却存在一定差距。那么,国产的T800和日本东丽的T800也存在类似同属T800,但产品性能却逊色不少的情况么?

      一篇由中航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先进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技术人员共同署名发表的论文对国产T800碳纤维和日本东丽T800碳纤维做了非常详细的测试。

      在测试中,研究人员采用日本Hitachi公司生产的S4800N型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碳纤维的表面形貌,并计算纤维直径。采用美国Veeco公司生产的D3000型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碳纤维表面形貌,分析表面粗糙度。采用英国Kratos公司生产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碳纤维的表面成分。采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的微脱黏试验机,测试纤维与基体树脂的界面剪切强度。采用美国Instron公司生产的5982型材料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复合材料室温干态力学性能。测试表明:

      在表面物理态上,相对于东丽T800H碳纤维,国产T800碳纤维的表面较为粗糙,沿纤维轴向分布着更密集的沟槽,且沟槽的深度也较深,这种形貌特征有利于提高国产T800碳纤维与基体树脂的机械啮合作用,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

    中国成功研制T800碳纤维赶超日本 不止一代人的努力

    中国成功研制T800碳纤维赶超日本 不止一代人的努力

      (T800H碳纤维和国产T800碳纤维的AFM照片)

      由于国产T800碳纤维的氧碳原子比约为T800碳纤维约为31.2%,约为东丽T800H碳纤维的2倍,因此,国产T800碳纤维能够通过化学键合或分子间作用力与基体树脂形成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加上之前提到的在表面物理态上的差异,使得国产T800碳纤维与HT-280树脂能形成更好的界面黏结。

      而测试也证明了这一点,东丽T800H碳纤维与HT-280树脂的界面剪切强度约为92MPa,国产T800碳纤维与HT-280树脂的界面剪切强度约为117MPa,后者较前者高约27%。

    中国成功研制T800碳纤维赶超日本 不止一代人的努力

      在力学性能方面,国产T800/HT-280复合材料的0°拉伸、90°拉伸、弯曲、面内剪切和层间剪切等力学性能均普遍高于东丽T800/HT-280复合材料。其中,90°拉伸强度高约25%,面内剪切强度、弯曲强度高约12%、层间剪切强度高约7%。

    中国成功研制T800碳纤维赶超日本 不止一代人的努力

      (T800H/HT-280复合材料和国产T800/HT-280复合材料90°拉伸试样破坏SEM照片)

      一篇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博士论文也证明:国产T800碳纤维拉伸强度平均值5.63GPa(东丽T800为5.49GPa),弹性模量平均值292GPa,断裂伸长率平均值1.9%,与东丽公司T800碳纤维产品一致,表明国产碳纤维力学性能完全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水平,且各项指标Cv值均较低,稳定性较好。国产T800碳纤维12K产品的元素成分和表面活性与东丽T800碳纤维12K产品比较一致。国产T800碳纤维整体可媲美日本东丽T800产品,完全可以取代国外同类产品加以推广应用。

      结语

      目前,日本是高档碳纤维材料的主要生产国,日本东丽公司的T800系列碳纤维,是唯一被美国FAA批准用于波音777关键飞行部件的碳纤维,航空工业中碳纤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西方国家长期对中国施行T800系列碳纤维禁运,以阻止中国以此提高军用飞机性能以及在国际航空航天材料中获得竞争力。2013年有中国商人在美国被控告非法采购T800系列碳纤维。

      必须指出的是,过去国内虽然能做出与国外媲美的产品,但在成本上往往高于国外同类产品。而据哈尔滨人民政府网站1月16日报道,天顺化工将规模化生产的T800级碳纤维的成本,控制到国际价格的三分之一,仅为350元/公斤,这实现在技术上能与国外同类产品争锋的同时,在定价上也占据主动,这对国产T800碳纤维的产业发展和商业化应用就尤为关键了。

    +详细阅读+发布日期:2017/11/3
  • 中国首个汽车轻量化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中心落户 江苏常熟

    信息来源于复材网   2017-07-17转载

      德国顶级应用科学研究院为中国恒瑞打造开放式汽车轻量化研发平台全力助跑。7月10日, 中国恒瑞有限公司与常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同签订协议,最终确定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行业领军企业中国恒瑞有限公司(Hengrui Corporation)与全球顶尖应用科学研究机构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下属化学技术研究院(Fraunhofer ICT)共同成立的中国首个,同时也是亚洲最大的以汽车轻量化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中心(Advanced Composite Technology Center, 以下简称ACTC研发中心, 暂定)落户常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一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德国弗劳恩霍夫化学技术研究院首次落地中国,将直接把欧洲成熟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发成果,技术人员系统的引进到国内,带领中国复合材料研究及应用迈向新高地。

      规划中的ACTC研发中心前期设备总投资1500万欧元,研发及办公总面积超过8,000m2, 预计于2018年正式投入运营,建成后将专注于汽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领域应用科学技术的系统化研究。初期围绕树脂传递模塑,湿法模压技术,热固预浸料技术,热塑单向带加工技术,热塑和热固型复合材料的注射成型和模压技术等多个领域。通过对新材料,工艺,技术及装备的开发,获取涵盖从产品设计,仿真分析,工装模具设计,工艺设计,批量化生产到自动化生产装备等在内的多个高端科研成果和专利,并第一时间市场化,为汽车企业降低整体的生态使用成本,增强核心技术竞争力。

      在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方面,来自弗劳恩霍夫的德国顶尖复合材料领域专家团队将常驻中心,并将设置长期培训项目,培养大批中国汽车复合材料领域的尖端技术研发人员。同时将在全球范围内甄选优秀的复合材料行业,材料专业以及轻量化材料应用领域内的人才来满足未来技术中心所需,而随着技术中心运营的逐渐成熟,将逐步提高中国本土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

      研发中心建成后,将顺应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需求,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发展道路,致力于服务中国本土企业,全力打造一个开放的汽车轻量化研发平台。中心将以轻量化领域的专家身份,帮助各大汽车主机厂及零部件供应商系统化地开发碳纤维复合材料零部件,同时提供轻量化以及量产技术和方案,迎接严苛的节能减排时代的到来。

      建成后ACTC研发中心将提供包括碳材料片状模压,湿法模压,高压-树脂传递模塑工艺,压缩-树脂传递模塑工艺,自动铺带成型,快速预浸料,热固型树脂注塑成型工艺等先进工艺。中德顶尖复合材料专业人才组成的技术团队将根据潜在国内客户的需求进行技术开发,产品研发等工作,同时通过仿真预测产品性能,并不断的优化、测试来实现最终产品的制造,将实验室技术与实际生产无缝衔接,届时,ACTC研发中心将起到实验试制和工业化制造之间的桥梁作用,并逐步成为国内轻量化技术工业级别应用的一大支柱。
      弗劳恩霍夫化学技术研究院在整合资源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对中国市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透彻的解析。未来,中国恒瑞,弗劳恩霍夫化学技术研究院和客户将通过ACTC研发中心这个平台,开发合作模式和具体产品,更有效地进行技术,商务沟通交流,从而达到放大产业联动效应,加速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本地化进程的目的。


      天时,汽车轻量化势在必行
      中国政府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计划》规定,到2020年,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乘用车降到5.0升/百公里、节能型汽车燃料消耗量降到4.5升/百公里以下。各大汽车制造企业都意识到,完成这一指标的关键是汽车轻量化,在生产中使用更轻质的零部件和先进的材料,并正积极寻找解决途径。目前,全球范围内复合材料使用只占车身重量不到10%,到2025年,需要达到18%到20%这一目标,而碳纤维轻量化复合材料进入中国汽车市场最大的障碍在于快速批量生产技术的缺乏和专业应用技能及知识的欠缺。另外,由于试验和生产设备的缺乏,国内对碳纤维制品批量生产有兴趣的企业通常需要投入巨资来进行研发和测试工作,而把模具和材料运往国外进行又将严重拖延项目开发时间。
      在国际汽车市场,宝马,保时捷等碳纤维车的上市,带动了国际汽车复合材料应用的研究和尝试。弗劳恩霍夫化学技术研究院在10年前就开始进行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等方面的研发工作。近年来,基于过去的经验,其研发方向趋向于产品设计,仿真技术开发,对客户的真实需求保持高度关注,使弗劳恩霍夫化学技术研究院始终处于复合材料应用研究的前沿。研究院与宝马,保时捷等已有多个成功的轻量化部件开发项目,并形成了技术联盟,通过与其它前沿研究单位的联合,打造各地区的智能战略网络,基于热固,热塑,混合材料三条材料开发路径,为行业客户提供整合解决方案。
      中国恒瑞从空客供应商-西班牙卡普勒集团(Carbures Group)独家引进了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国际专利复合材料制品快速量产RMCP技术及设备,团队聚集了国内顶尖的熟练掌握复合材料工艺,成型技术的工程人员,具有国内同比最为强势的自主研发及技术解决能力,今年获得了国内首个车用碳纤维件量产项目,并正式成为上汽,通用,长安,吉利等知名车企的供应商,正在冉冉上升为未来市场最具实力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领军企业。


      地利,区域产业链逐渐成熟
      常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域,地处中国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黄金交汇处,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配套齐全的载体平台和优质高效的管理服务,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攀升,多次被评为江苏省发展速度最快的开发区之一,连获三届“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并被授予“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核心区”、“国家火炬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和“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等称号。
      近年来,常熟国家高新区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双向并举,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战略,主动承接国内外先进产业和高端项目转移,基本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高端电子信息和高技术服务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园区内,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正在加速成型。目前,已有大陆汽车,丰田汽车等国内外40多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落户高新区,全面形成了以汽车研发中心为龙头,以园内零部件企业为主体,以高新区物流园为纽带,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研发、生产、物流、贸易等一体化的较为完整的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而此次ACTC研发中心的建立将实现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以及大专院校的多方联动,以智能制造打造华东地区复合材料产业园,以领头效应带动现有汽车产业集群的整体升级。

      人和,协同发展势不可挡
      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恒瑞作为落地中国的合作伙伴时,弗劳恩霍夫化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轻量化研究方向负责人Frank Henning博士对于恒瑞的肯定及赞美溢于言表,“中国恒瑞开放,包容、务实的作风,稳健而长远的发展战略,勇于尝试新技术的态度,与弗劳恩霍夫化学技术研究院可谓不谋而合。”通过几年的接触磨合,双方就关于如何协同来将现有技术市场化,在复合材料领域切实满足市场的需求达成了共识。“此次的合作将是一次双赢之举,我们对进入中国的汽车轻量化市场有着诸多共同的准备,如技术的驱动,专业技能的驱动,人才教育,对客户的需求所持的开放的态度,所以ACTC研发中心的创立必将是一次具有超前性和领先性的合作”。
       中国恒瑞下属全资子公司江苏亨睿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自2015年落户常熟国家高新区以来,各项筹备及日常运营工作都得到了园区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此次ACTC研发中心的落户更是企业和政府深度合作的又一次良好实践,对中德双方和园区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先进复合材料制品与汽车、工业等产业的结合将进入快速通道,节省技术沟通的成本,充分提高技术对接效率,使得整车企业和其它客户能够通过与技术中心的项目合作找到解决方案,突破技术瓶颈和局限。
      加速创新,降低产品开发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促进中外研发团队间紧密合作与深入理解,ACTC研发中心是中国恒瑞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化学技术研究院共同推动复合材料制品走向规模化生产,走向终端客户的先进开放平台。作为中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开发的领军研发中心,ACTC研发中心的成立,对带动区域经济辐射效应,产业转型升级,优势互补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详细阅读+发布日期:2017/10/26
首页 前一页 1 2 后一页 末页 2/2页 共6
公司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产品展示 | 技术应用 | 行业应用 | 服务支持 | 招纳贤才 | 联系我们